“三,二,一,点火!”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随着口令声响起,载有“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运载火箭升腾而起。15分钟后,星箭分离,卫星入轨,“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当卫星划过夜空,一个身影正抬头仰望,百感交集,他就是此次卫星技术总负责人——孙家栋。
18岁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的孙家栋,在新中国开始组建空军后,被选送入伍,自此走上了一条航天路,并逐步成为中国航天的“大总师”,与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相伴相随。
从“东方红一号”首巡太空,到“嫦娥三号”登陆月球,一大批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杰出人才或担任总师、总指挥,或成为各系统、各岗位的中坚和骨干: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北斗卫星导航工程总设计师、“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院士,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栾恩杰院士等等。一批批哈工大人才风雨兼程,无怨无悔地奔赴在中国航天事业的征程上。
有关他们的事迹,我们可以从这栋建筑中一探究竟,哈尔滨工业大学博物馆,这座充满复古气息的建筑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公司街59号,建成于1906年。1920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前身——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在这里诞生。学校将这栋市一类�;そㄖ魑ご蟛┪锕莸墓萆幔�2010年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开馆。
博物馆共分为两层,展示面积2000余平方米。一层为校史展厅,包括建校早期的办学历程、共和国的工程师摇篮、新时期的跨越式发展、前进中的哈工大四个部分;二层为专题展厅,包括知名校友展厅、光荣革命传统展厅、科技成果展厅、临时展厅。
馆内的基本陈列以哈工大百年发展史为主线,展出历史图片、原版著作、绝版教材、实验仪器、航天模型、书画和工艺品等4000余件展品。
在光荣革命传统展厅里,陈列着一摞已经残旧泛黄的书籍:马克思的《资本论》《无政府主义批判》、德国共产党创始人克拉赖·蔡特金的《忆列宁》和绥拉菲莫维支的《铁流》……这些20世纪40年代的“禁书”上,每一处斑驳的岁月痕迹,都诉说着哈工大学生在腥风血雨中的抗战故事。
历经岁月沧桑,仍初心不改的一代代哈工大学子,不断践行爱国、求是、团结、奋进的哈工大精神,勇担航天第一校“尖兵”使命,助力中国航天事业腾飞。
2021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博物馆被中国侨联确认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