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代会以来,中国侨联在会党组的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二十大精神,坚持以党建带侨联,以侨建促党建,大力推进侨联基层组织建设,着力构建基层侨联发展的工作体系,不断扩大组织覆盖面、增强基层组织活力,侨联基层组织建设和作用发挥取得显著进展。
一、坚持问题导向,分类指导,持续推进基层侨联组织高质量发展
十代会以来,中国侨联大力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各级侨联大抓基层建设的导向愈发鲜明,组织数量实现大幅增长,组织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截至今年4月,全国各级侨联组织总数增至28663家,比2017年增加了9683家,增幅达51.02%,其中县级及县以下基层侨联组织总数达26670家,比2017年增加8351家,增幅达45.59%。全国县级侨联覆盖率达到70%,除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沿海省份外,辽宁、山西、江西、河南、湖南、湖北、四川等省区也基本实现县级侨联全覆盖,北京、天津市实现了区级侨联全覆盖。全国县级侨联编制总数从2875个增加到3988个,增长38%。全国“侨胞之家”阵地建设增至11440个,较2017增加6052个,增长率高达112.32%。截至2022年底,全国高校侨联数量约为600家,较2020年9月491家,增幅为22%。全国侨联系统按照应建尽建、应覆盖尽覆盖的要求,基本建立起以各级行政区划侨联为主干,多维度、立体化的组织网络。基层侨联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活动阵地蓬勃发展,侨界社团更加活跃。
(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规章制度,着力推动基层侨联组织运行规范化、标准化。中国侨联相继出台《关于新时代加强基层侨联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国侨联国内侨务工作经费使用管理暂行办法》《中国侨联关于华侨事务预算专项经费使用管理的指导意见》《基层侨联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使用管理暂行办法》《中国侨联开展全国性社会组织登记业务网上联合预审工作指引(试行)》《中国侨联关于非公募涉侨基金会管理办法》《中国侨联非公募涉侨基金会党建工作指导员工作规范》《中国侨联开展全国性社会组织登记业务网上联合预审工作指引(试行)》等一系列文件,规范和指导组织建设;编印《侨联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指导》这一工作手册,明确组织设立、经费保障、规范运行的程序和要求,使基层侨联组织建设有章可循、有例可依。形成了章程、条例、意见为一体的指导侨联基层组织建设制度性体系。
(二)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着力推进侨联基层组织建设。一是配合办公厅做好驻会领导基层联系点的遴选和确认工作,加强与基层联系点的日常交流和指导。二是从中西部地区、主要大中城市和高校侨联建设的不同专题,先后在郑州、杭州、上海、成都等地举办基层组织建设经验交流活动。努力克服疫情对工作的影响,分片区组织召开基层建设网络视频交流会,持续推动基层侨联建设。三是持续编发《基层侨联建设》简报,及时介绍各地侨联的典型经验与做法,鼓励互学互鉴,五年来共编发120余期。
(三)深入开展大调研,及时把握工作动态,着力破解难题。一是围绕基层侨联建设与发展的重点难点开展调研,先后完成了《十代会以来全国基层侨联组织发展情况报告》《2019年全国基层侨联组织建设情况分析》《大学侨联发展现状与作用发挥的思考》《高校侨联组织2022年抽样调查报告》《全国侨联系统华侨事务预算专项经费使用管理情况报告》《全国侨联系统助力“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报告》等系列调研成果。二是在国家发改委、国家信用代码中心等部门的支持下,在2019年建立了全国侨联系统基层侨联组织社会信用代码赋码制度,授权省级侨联和重点侨乡地市级侨联颁发赋码证书的职责,从制度上解决了基层侨联的“身份证”问题。目前已有24个省级侨联开展赋码工作,厦门大学侨联获颁了首张证书。三是依托大数据技术的支撑,开发建设“全国侨联组织信息系统”,建立数据库,以便及时把握基层侨联组织建设的动态情况。该系统即将进入试运行阶段,力争于年底在全国铺开。
(四)注重典型引领,褒扬先进,引领示范。十代会以来,中国侨联先后开展了通报表扬“全国侨联系统助力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国侨联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全国侨联系统优秀“侨胞之家”和“侨胞之家”典型选树活动,充分发挥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着力营造激励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推动基层侨联组织与“侨胞之家”规范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强化系统思维,开展专项活动,充分调动基层侨联组织的积极性,激发基层组织活力
为进一步激发基层侨联组织活力,发挥组织作用,中国侨联以项目化方式,联合地方侨联共同开展国内侨务专项活动。5年来,总计投入资金3200多万元。
(一)聚焦能力提升,持续开展基层侨联骨干大培训。
累计投入培训经费600余万元,并派员以线上/线下授课方式,会同地方侨联联合开展基层侨联骨干培训工作,基层侨联专(兼)职干部参训人数达1.2万名,熟悉侨务政策、开展侨联工作的能力与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二)着力支持推动“侨胞之家”建设发展,不断增强活动阵地的凝聚力、影响力。一是通过通报表扬和典型选树一批优秀“侨胞之家”,进一步激发基层侨联组织与“侨胞之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不断激发“侨胞之家”的活力,5年来累计下达“侨胞之家”建设经费1450万元,会同地方侨联及中央和国家机关侨联支持千余个“侨胞之家”规范化建设,支持“侨胞之家”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庆祝二十大等广泛开展系列主题活动,不断增强凝聚力影响力。三是向中西部地区的近5000家基层侨联和“侨胞之家”赠阅《海内与海外》杂志;开展“侨心书苑进侨家”活动,为一批“侨胞之家”配建“侨心书苑”,进一步发挥好宣传阵地作用。
(三)以专项活动支持基层侨联服务侨胞、服务社会,进一步扩大侨联组织的影响力、凝聚力。
累计安排资金580多万元。一是会同地方侨联和医疗机构开展“侨爱心——送温暖医疗队”活动。组织129支医疗队开展义诊活动,服务边远地区的侨胞和人民群众,惠及14.3万多人次。二是启动“侨爱心—乡村学生眼视光工程”项目,借助侨界公益慈善组织和爱心人士的力量,为偏远地区中小学生开展视力筛查并免费配送近视眼镜。累计为全国十余个省区的8万多名乡村学生做了视力筛查,为12000多名学生免费配送爱心眼镜。该活动将逐步铺开,惠及更多的乡村中小学生。
三、持续关注侨界民生,广泛开展帮扶慰问活动
5年来,累计安排帮扶慰问经费3000多万元。广泛开展侨界帮扶慰问,将党和国家的关心、侨联组织的温暖惠及更多的侨界人士。一是组织实施“困难归侨侨眷技能培训”活动,提升其就业和生产技能。先后会同25个省市侨联举办各类培训50期,惠及3500人次。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慰问活动。会同各地侨联开展散居困难归侨侨眷帮扶慰问、两节“送温暖、献爱心”走访慰问,累计惠及5万多人次。三是会同全国总工会中国农林水利气象工会联合走访慰问广西、广东、云南、福建、海南、江西等六省(区)华侨农场困难归侨侨眷。四是关心关爱侨界特殊群体。对南侨机工及其遗孀、旅朝华侨退休教师、老侨干等侨界特殊群体,根据实际,给予更多的帮扶。五年来累计为196人次(其中南侨机工8人次、旅朝华侨退休教师及老侨干188人次)发放生活补助款共计321.6万元。
四、着力引导和服务侨界公益慈善活动,支持涉侨基金会(代表处)规范运行,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一是做好全国侨联系统侨捐数据年度统计分析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十代会以来 (2018-2022),全国侨联系统累计接收或协助受理华侨华人、港澳同胞、侨资企业及归侨侨眷向国内公益事业的捐赠款物合计196.61亿元。其中投向助力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领域的侨捐总计51.06亿元;投向教育领域的侨捐总计60.94亿元;投向文体领域的侨捐总计11.25亿元,投向医疗卫生领域的侨捐总计62.30亿元(其中,2020年全国侨联系统全力做好抗疫捐赠工作,特别是在疫情期间积极引导和服务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及国内侨资企业和侨界基金会有序开展抗疫物资捐赠活动,全年投向抗疫领域的侨捐总计44.14亿元)。
二是认真履行我会主管的涉侨基金会(代表处)的服务与管理职责,顺利完成原国务院侨办所主管的10家涉侨基金会(代表处)的转隶工作。通过加强政治引领和规范化建设,使侨界的公益慈善活动和基层侨联为侨服务为大局服务的职能相互成就,同向发力。据统计,十代会以来,我会主管的各涉侨基金会(代表处)累计投入公益资金19.37亿元。在防汛救灾、抗击疫情、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方面贡献侨界力量,展现侨界作为。